close

我們已經知道「陰陽」最早是一種地理觀念,主要是要分別方向,然後才延伸到分別陰天或晴天(天氣)、白天或黑夜、春天與冬天(季節)等觀念。西周時期的人們因能夠體察風向而定「四季」;「五行」這個粗樸的分類觀念,受到了陰陽與四季的循環規律之影響,進而產生相生相剋的原理。現在我們還缺了什麼呢?我們知道古人認為「天」是一個有意識的生命體,我們抬頭往天上看,除了月亮、太陽之外,更複雜的是星宿的變化。太陽與月亮的變化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存,好像天上的星宿較為無害,事實上,古人不但不認為星宿無害,而且還賦予諸星神聖性,如月亮、太陽一樣,能對人世間的一切產生作用。

鄒衍以五行之間相剋來預測政權輪替,五行各有一種顏色,將這些顏色納入五行之中。古人建立五行的體系除了從生活經驗中尋找靈感之外,亦可能來自於對天上行星的觀察,古人發現行星具有不斷運動的特質,而且在暗夜中顯得特別明亮。太陽系中的水星(Mercury)、金星(Venus)、火星(Mars)、木星(Jupiter)、土星(Saturn),這些是人類唯一用肉眼可以觀察到的五顆行星,其他太陽系的行星,如天王星(Uranus)、海王星(Neptune)的觀測,都要等到高倍速望遠鏡發明之後,人類才能一窺究竟。

我們從名稱就已得知,這五顆行星與五行脫離不了關係,但在春秋戰國之前,這五顆行星另有名稱,如木星稱為「歲星」,火星稱為「熒惑」,土星稱為「鎮星」,金星稱為「太白」,水星稱為「辰星」。為什麼會這樣稱呼呢?當然是有原因的,古人將天上的赤道分成十二等份,一等份為一年,亦稱為一歲,木星公轉的週期則接近十二年(實際為11.86年),所以觀察木星的運動可用來記年,它每年會因此稱為「歲星」。火星的顏色偏紅,其公轉在近日點與遠日點時的亮度差別特別顯著,因此稱為「熒惑」。土星公轉為二十八年,這與下面我們會談到的二十八宿吻合,即一年坐鎮一宿,因此稱為「鎮星」。金星是五顆行星中最亮的,呈現亮白色,太即是大之意,因此稱為「太白」。水星公轉為三十天,即是地球上的一個月,亦稱為一辰,因此稱為「辰星」。這肉眼能觀察到的「五星」之後也納入了「五行」的體系之中,五星本身亦有亮度與顏色等變化,這些變化是由於行星和地球、太陽之間的相對距離而產生的。

古人雖然不知道五星的亮度與顏色是因為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而產生的,但古人們相信「天」有絕對的力量來決斷人世間的事情,五星能顯示出「天」的意志,所以只要正確的判讀五星的變化,就能通曉人間事。如《史記》中的記載:「太白晝見而經天,是謂爭明,強國弱、弱國強,不出六十日。」太白就是金星,金星有時候是非常亮的,甚至於白天都能看到,所以言「太白晝見而經天」,這樣的天文現象表示:諸國的爭霸要顯示出誰強誰弱了,在六十天之內,強國會變弱,弱國會變強。以現代人的觀念來看,這當然是牽強附會的解讀,但是我們不能忽略此「占星術」對「命」觀念的影響。「占星術」一詞是不見於中國的古籍之中的,但有「天占」、「日占」、「月占」、「五星占」、「慧星占」等。上述觀察太白之事,就是「五星占」,「占」的意思是觀察,《說文解字》解釋「占」字說:「占,卜兆問也。」即是觀察徵兆以問吉凶的意思。在古籍中,「天文」一詞其實就涵括了「占」的意義,《漢書》提到:「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紀吉凶之象,聖王所以參政也。《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度』。」這裡的「天文」與現代所謂的「天文學」(Astronomy)是不同概念的,二十八宿是指天上恆星分佈的區域,古人除了觀察五星之外,亦能觀察日、月的變化來斷吉凶。這學問如鄒衍的「五德終始」,是帝王必學的政治預測學。

五星是行星,他們具有變動與規律運動的特質;然而,恆星則是長期不動、不常變化的星體,且為數眾多,大致可劃分為二十八個區域,稱為二十八宿。這二十八宿其實就是類似於大家所俗稱的「星座」,大約確立於春秋戰國時代,與「五星占」、「日占」、「月占」屬於同時代的產物。二十八宿為: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虛、危、室、壁、 奎、婁、胃、昴、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其方位與分佈如下圖: 

命4.png

春秋戰國時期,人們普遍相信天上的某些區域能與地上的某一些區域相互影響,如果這二十八個區域有不尋常的變動,或是太陽、月亮與五星經過這些區域時,所產生的一些異常的天文現象時,那麼它所對應的地上區域將會發生大事。這種天上區域與地上區域相互影響,並成為命運共同體的學說稱為「分野」。在分野學說流行的春秋戰國時期,諸國相信天上的恆星與星座牽繫著自己國家的命運,這種邏輯在漢代之後便衍生出恆星與星座牽繫著個人命運的星命術,或稱為推命術,即是「紫微斗數」的先祖。在分野學說中,二十八宿個別代表著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家與地區,在當時亦有十二星次分野之說,就是將天上劃分為十二個星座,並將其對應到當時的國家與地區。二十八宿分野較為細緻,如下表:

地區

二十八宿

韓地

角、亢、氐

宋地

房、心

燕地

尾、箕

吳地

越地

牛、女

齊地

虛、危

衛地

室、壁

魯地

奎、婁、胃

趙地

昴、畢

魏地

觜、參

秦地

井、鬼

周地

柳、星、張

楚地

翼、軫

熟知春秋或戰國時代地理的人會發現,有些地區的位置與二十八宿的方位對應不在一起,如燕地在地理上是北方,但在二十八宿中卻在東方;吳地在東方,在二十八宿中卻在北方;齊地在東方,在二十八宿中卻在北方等。為什麼會這樣呢?有可能是因為先秦之人缺乏精確的地理觀念,或是他們並沒有發現天文學上所謂的「歲差運動」。歲差運動是什麼?簡單來說,地球像是一顆巨大的陀螺,在太陽和月亮重力的牽引之下,地球除了自轉之外,太陽這一顆恆星也在運動,因此造成人類在觀察恆星上,在不同的時期,產生不同的結果。二十八宿的方位會呈現逆時針方向的不斷運動,如東方七宿會轉到北方,然後再到西方,最後到南方,像一個轉盤一樣,不斷的轉動著,只是轉動的週期長達兩萬六千年之久。總之,二十八宿的方位也是會變動的,只是比較慢而已。

二十八宿可以分為東、南、西、北四方,且繞著中心緩慢的運動著,二十八宿所圍繞的中間區域是什麼呢?大家應該能猜到,恆星中最為顯著為北極附近的星群,所有的恆星都繞著它們轉動,其在天上的顯赫地位,猶如皇帝所居之地,因此這一區域就與皇宮對應。由於皇宮周圍有城牆,因此古人就在北極區域選一些恆星,連接起來,組成一個天上的城垣,這一星區變稱作「紫微垣」。紫微垣中有「帝」、「三公」、「妃子」、「庶子」、「四輔」之類的恆星,儼然就是一個天上宮廷。太陽、月亮與五星的運動路線是依著黃道,黃道帶的有些恆星群被稱為「天市垣」、「太微垣」,這兩垣代表皇帝的行宮,即是皇帝離開皇宮之後的活動場所。這樣我們就可以知道,「紫禁城」的「紫」是指「紫微垣」,即是明、清兩代皇帝所居之地。「紫微斗數」之「紫微」亦是此意,表示有至高無上地位之術數。

尚未實行中央集權的春秋戰國時代,並沒有明確的將「紫微垣」設定為皇權之象徵,亦沒有清楚的確立二十八宿在陰陽五行體系中的方位,一直到陰陽五行流行的漢代才確定紫微垣與二十八宿之方位與相對應的地區。《漢書》云:「角、亢、氐,兗州。房、心,豫州。尾、箕,幽州。斗,江、湖。牽牛、婺女,揚州。虛、危,青州。營室、東壁,并州。奎、婁、胃,徐州。、昴、畢,冀州。觜觿、參,益州。東井、輿鬼,雍州。柳、七星、張,三河。翼、軫,荊州。」將上述二十八宿方位圖與漢朝版圖相比之下,也只有部分地區是相同的。

命5.png

然而,漢代的學術重點不在於星座與地區方位的精確對比,而是將《詩經》、《尚書》、《左傳》所記載的祥瑞、神獸,混合了二十八宿之後,再納入陰陽五行的體系內。如東方七宿,即「角、亢、氐、房、心、尾、箕」,這七宿的形狀又極似龍形,從字義上就可以看出來,角是龍的角,亢是頸項等,納五行之後稱為「青龍」;「奎、婁、胃、昴、畢、觜、參」七宿分佈形狀如虎,納五行之後稱為「白虎」;「斗、牛、女、虛、危、室、壁」 七宿分佈形狀如龜,納五行之後稱為「玄武」;「井、鬼、柳、星、張、翼、軫」七宿分佈形狀如鳥,納五行之後稱為「朱雀」。我們可以將「五行」所配的「四季」、「四方」,加上「歲星」、「熒惑」、「鎮星」、「太白」、「辰星」等五星,再加上「二十八宿」與「青龍」、「白虎」、「玄武」、「朱雀」等四神獸,全部揉合到「陰陽五行」的體系內,最後可以得到下圖:

命6.png

 

arrow
arrow

    Retropy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