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只要是華人,我們就會時常聽到有人將好命、歹命掛在嘴邊,或是一句成語「一切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來含括一切人生的挫折與無奈。畢竟,人類的能力還真的很有限,不管是年歲,謀生能力,智力等,在你出生的刹那,似乎已經決定了一切。若是胎兒患有先天的罕見疾病,醫生說他/她可能活不過七歲,父母親能怎麼辦?病急則亂投醫,找中醫,找密醫,找遍大江南北的大夫來醫治,若都無法延續自己孩子的壽命,做為父母的你會說:「這是孩子的命」。當然,也有人不放棄,持續的尋去找出世的高人來醫治,可能最終讓你的孩子活超過了七歲。但是,你的煩惱尚未結束,疾病所產生的後遺症,可能讓孩子喪失謀生的能力,智力發展也可能遲緩, 孩子的人生必將跌跌撞撞,這時,做為父母親的你還會說:「這是孩子的命」。

有生必有死,佛家言:成、住、壞、空,萬事萬物必有生滅,可以說是常態。若將事物從生成到滅絕的發展軌跡定義成「命」,這樣的思維模式,是不是較能幫助人類將複雜的世界化約為簡單的概念呢?答案其實很複雜。上述的故事說明了「命」有兩層含義,第一、在孩子是否能活過七歲這個問題上,說到「這是孩子的命」,這裡的「命」是壽命的意思,代表生命歲數之長短;第二,孩子的人生將充滿挫折,如何讓挫折減少,你可能會塑造更好、更親切的環境,嘗試非典型的教育來教導自己的孩子,如在家教育等等,這些都會是孩子可能的遭遇,成果好壞還要看自己的造化與運氣,這裡的「命」是運命的意思,代表著生命的遭遇與際遇。 

難道只有壽命與運命這兩種意思而已嗎?當然不只這樣。孔子曾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五十而知天命,為什麼要加一「天」字?難道這裡是說,人到五十歲才能知道天的壽命,很顯然這樣的解釋並不合理。首先,我們要知道「天」不是自然界的天空義,火箭飛上天,飛過天,那就是外太空了,自然界的天空只是人類感官上的一種現象。天空也好像是一個藍色的鍋蓋,蓋住整個大地,這個鍋蓋上有雲雨、太陽、月亮、星斗等變化無窮,天上這些變化無時無刻影響著生活在地上的人類。例如,下大雨會淹水,河川會暴漲,辛苦耕作的農作物會被沖走,房屋會損毀,生命財產受到威脅;太陽能造成溫暖,但太熱則造成乾旱;月亮也不是無害,它能影響潮汐的變化,一樣能對生命安全造成影響。所以,早期人類們除了要面對飛禽走獸的威脅,亦要面對來自天上的影響,生命的延續處處是挑戰,我們人類在這種危機的狀況下,試圖的將雲雨、太陽、月亮等自然現象神格化,崇拜為雨神、太陽神、月神,甚至殺活人或牲畜來祭祀上天諸神。

在漢文化中,炎帝與黃帝是華夏子民共同的祖先,俗稱「炎黃子孫」,炎、黃兩字代表著炙熱與顏色,這些都太陽的特徵。因此,史學家大膽的推測,在中華文明的歷史中,最早的宗教是太陽教,最早的神是太陽神,炎帝與黃帝就是太陽之子。在殷商時期,人們崇拜鬼神,稱領導者為「帝」,帝為鬼中之王。周朝建立後,帝的地位被較抽象的「天」所取代,領導著被稱為「天子」。「天」逐漸成為高於太陽與鬼神的主宰者,這如藍色鍋蓋般的天空變成了一個有意識的生命體,其世界繁複龐雜、目不暇給,令人生畏,並且隨時影響著地表上的眾生。當時的人們應該認為「天」能控制雲雨、太陽、月亮、星斗等天上的一切物,所以人們的壽命、運命都是「天」在控制的。所以,在甲骨文中並沒有記載「命」一字,只見「令」字,「命」一字則出現在殷商之金文中,早期「命」為命令的意思,人們到底接受了誰的命令?就是「天」。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可以解釋說一個人到了五十歲應該要知道「天」做為一個主宰者,人的「命」被壟罩在其中,體認自身的限度與不足,知天命是君子的修養。

「命」是「天」的魁儡,好像我們怎麼做都不能擺脫天的擺佈。在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代,除了儒家的孔子之外,諸子們當然也會針對這亙古的觀念提出不一樣的看法。孟子曾說:「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我們知道孟子為儒學的繼承者,承襲了孔子的知天命為君子修養的論點。孟子認為知命的人,就是不要站在快要傾倒的牆邊,即是不要待在危害生命安全的地方,要處處防微杜漸。知命的人會避免自己無端陷入不幸,並盡量對有限的自己做妥善的安排。

 所謂「盡其道而死者」為「正命」,正命是什麼?除了之前我們提到的「命」有壽命或運命義,現在又出現「正命」一詞。我們說一個人有使命感,表示他知道自己生命的責任與義務,並盡一切力量去實踐,且不怕死亡的降臨。正命的「正」有正確的意思,正確的生存態度就是有使命感的活著,相反的,若是沒有使命感的人生,即是非正命。相信大家看過《蜘蛛人》(Spider-Man)這部電影,裡面有一段經典的台詞:「能力愈強,責任愈重。」(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蜘蛛人有了超能力之後,不但不能夠任意的為所欲為,反而有保衛人類的重大使命。人們在社會上也一樣,不管做什麼行業,在什麼崗位上,都要有一份責任心,為你所做的事情負責,這就孟子所謂的「正命」,即一種充滿使命感的人生態度。現代人在算命的時候,算命師通常不說個人的使命為何,只有將人生階段發展講出來,算命師可能會說,你幾歲的時候有機會結婚,或幾歲可以跳槽、可以升遷,或者是病情可以好轉等。被算的人若是單親有小孩,同時算命師發現他近期有機會在外地發展事業,而且不能帶著小孩一起走,算命師在這個時候要如何作價值判斷呢?以孩子為主?或是以近期能發展的事業為主?畢竟,孩子是個人生命之延續,即是自己重要的責任與義務,以孩子為重才是正確的人生態度。

   孔、孟基本上承認「命」的存在與無可奈何,同時極力強調道德的能量,企圖運用道德所產生的巨大能量,淡化或昇華「命」所帶來的缺憾與痛楚。同時代的墨子可不苟同儒家的想法,他說:「命者,暴王所作、窮人所衛,非仁者之言也。」「命」觀念是統治階級用來麻醉下層階級百姓的政治工具,也是貧窮人所篤信的荒誕之理,一個仁慈之人不應該提倡這種觀念。這種觀念類似於我們俗語上的說法:「富人燒香,窮人算命。」燒香是一件需要成本的事,現在的沉香以兩計價,非常的昂貴,以富人的財力來說當然沒問題;窮人想著翻身,想著脫離貧困,若是算命算到未來有成,那就是給自己的鼓勵,若是算命算到一事無成,那就認命吧!所以,以墨子的立場來說,算命實在太消極,一位仁者就不應該算命。 但是,墨子並沒有否定人類生存上的限度與無奈,他否定「命」可能只是針對普遍的百姓,告誡他們不要懶散行事,勉勵他們勤勉、勤奮的生活下去。

最後,我們要講的是老莊,莊子言:「泰初有無,無有無名,有一而未形。......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閒,謂之命。」這是一種宇宙萬物繁衍或創化的觀念,萬物之形狀還未完成的狀態為「泰初」,泰初即是「命」之根源,雖然萬物之形狀還未完成,但已有自己的本份,這種先天本份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先天本份就是「命」。一個人的命很難用壽命、運氣、遭遇、道德、責任等觀念來定義,雖有自己的本份,但不知其所以然。既然是無法理解的,那還不如像莊子一樣,以自在、泰然的態度來面對生命,例如,莊子在面對自己妻子死亡時,不哭泣,甚至敲鑼打鼓、唱歌來面對生命際遇的無常,反應出莊子的泰然淡定,因此「命」的限定不再使人焦慮和害怕,不管生、老、病、死都是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除了墨子與莊子的說法,我們已知道「命」有三種定義:壽命、運命、正命。「壽命」是指生命體存活的時間;「運命」是指生命體的際遇、遭遇、運勢、運氣等吉凶問題;「正命」是指生命體的目標與使命感,包括責任、義務、道德操守等。有沒有第四種「命」?在傳統上並沒有第四命,在西漢時期的儒者只提出「三命」的觀念,他們分別是「正命」、「隨命」與「遭命」三種,「正命」指的是本稟之自得吉,換言之,即是天生好命;「隨命」指的是加強德行而吉福到,縱情施欲則凶禍到的命運;「遭命」則是行善得禍之命運。漢儒的「三命」是命運的三種樣態,與我們所提出的壽命、運命和正命的「三命」,兩者是不同的。那為什麼是三種分類而不是四種、五種或以上呢?俗語說:「事不過三」,在古人的立場中,「三」就算是多數的意思。三國演義中,劉備「三顧」諸葛亮所居住的「茅廬」,這是說明劉備只有去三次嗎?這當然是有疑問的。有一派的說法是這樣,劉備不只去三次,而且一定多於三次,古人形容多數、多次會以「三」這個數來形容,成語「事不過三」或「三顧茅廬」中的「三」這個字只是形容詞而已。又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無三不成禮」,然後下句是「禮多人不怪」,意思是禮儀、禮貌不嫌多,多了才不會產生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這裡的「三」依然是多數、多次的形容詞。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漢儒的「三命」說明了命運中福、禍、吉、凶的多樣性與多變性。人生雖百態,但命運則是千態。

 除了漢儒說「三命」之外,子平四柱(八字)與紫微斗數的共同始祖,北宋時期的李虛中也提出「三命」,分別指天干為祿、地支為命、干支之納音為身,即「祿、命、身」為三命。不同於漢儒的三命,「祿、命、身」三命的出現是「陰陽五行」理論成熟之後,最具體的展現。從上述我們得知,三命說是一種長久以來的傳統,「命」隨時隨地都受到「天」的制約,其概念可以圖解為:

命.pn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etropycat 的頭像
    Retropycat

    Retropycat 命理筆記

    Retropy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